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船艦印象3: 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HMS Nelson Class)戰列艦是英國經歷了痛苦萬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設計最革命性,亦可說是空前絕後的一級戰列艦。她是英國第一級,同時是惟一一級建成服役的配備16吋主炮的戰列艦; 是英國惟一一級配備三聯裝主炮塔的戰列艦,而且更是集中配置於艦橋前方; 是英國第一級將所有副炮都安放於炮塔中的戰列艦; 更是英國第一級使用新型箱式艦橋的戰列艦。然而,這麼多的第一並不代表她是一級成功的戰列艦。剛好相反,納爾遜級的設計在成軍以後便一直為人所垢病。

本圖片已被縮小,點擊查看原大小圖片.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過低的航速(23節,是一戰時代戰列艦隊的標準航速),明顯無法適應一戰後戰列艦高速化的趨勢,使得在二戰時英國海軍尷尬地發現,自己理論上火力最強的一級戰列艦因為航速太慢,根本不可能用來對付德、義的所有戰列艦(前無畏艦除外)! 在追擊德艦俾斯麥一役,要不是倒運的俾斯麥船舵被魚雷機所擊壞而只能在海上打圈,羅德尼可能連俾斯麥的影也見不著,更不用說向後者開炮了。

納爾遜級在航速上的缺失一方面是客觀環境所形成的。其參考的原型G級、N級都不能說是低速艦。但由於華盛頓條約規定新艦的排水量不能超出35,000噸,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在這個上限下達至火力、防護及速度的理想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作為第一級條約型戰列艦,納爾遜級可算是生不逢時。另一方面,一戰時期幾艘「薄皮」英國戰巡的悲慘下場,難免對英海軍產生了深刻的心理陰影,形成了後期固執地追求厚甲、防護最優先的設計思潮。

容忍低速是為了換來厚甲及重火力,雖然納爾遜級表面上擁有當時全世界戰艦中最強的火力 – 9門16吋主炮,同期美日兩國的最強戰艦亦只裝備有8門16吋炮。但很不幸地,納爾遜級的16吋炮是失敗之作。 相對於之前英海軍非常成功的15吋炮及相對成功的18吋炮而言,納爾遜級的16吋炮有故障頻繁而且身管壽命短的缺點,而且由於身管的磨損太快,同時引致主炮的射擊精度在發射幾次以後便開始急劇下降。無可奈何之下納爾遜級惟有使用減裝藥發射主炮,但後果是主炮威力大減,與15吋炮的威力相差不大了。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傳統上英海軍主炮是以1.5吋為一個檔次發展的,由最初前無畏艦通用的12吋起,至首級超無畏艦獵戶座級(HMS Orion)的13.5吋,伊利沙伯女王級(HMS Queen Elizabeth)的15吋,至暴怒號(HMS Furious)上一次連升兩檔次至嚇人的18吋,都是依這規律發展的。開發16吋炮的失誤與偏離這個傳統可能亦有些關係。)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大幅後移的艦橋亦對操艦帶來不良影響,納爾遜及羅德尼兩姊妹向來不是以操縱靈活聞名的,出入港經常需要輔助船舶協助。所以為免影響艦隊中其他艦隻出入海港,她們大都會被安排為艦隊中最後出入港的艦隻。


若果說英國的戰巡於設計上有防護缺失而綜合評價不高,至少她們優美典雅的外型亳無爭議地贏得了一致贊賞。納爾遜級則連這方面的掌聲也得不到,雖然,個別有人亦會喜愛納爾遜級的外表,特別是9門前置的主炮使其看來非常具「戰鬥格」,但這終歸不是主流。納爾遜級一反當時英國戰艦普遍的持有的優美曲線,方方正正的艦體、箱式艦橋以及高乾舷都使其看來有些粗短。集中配置的主炮群使得其他上層結構都擠在後方不多的空間上,整體看來前輕後重不夠平衡。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一如其他英艦,大戰爆發後兩艦都塗上了迷彩,但有別於其他英艦大都曾變換過幾種不同的迷彩,納爾遜級兩艦在戰爭期間迷彩圖樣基本上未有變動,最多是用色改了。羅德尼在1943年間更一度塗上了甲板迷彩圖案,這在英國戰列艦中是相當少見的。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盡管有著眾多不如人意之處,兩艦在開戰時仍然是英海軍的中流砥柱,直至英皇喬治五世級相繼成軍以後才逐漸淡出一線任務。而兩艦雖然都能在二戰中存活過來,但同樣逃不過戰後被送進拆船廠的命運。然而在戰列艦的發展史上,納爾遜級有著獨特而重要的位置,影響了往後世界各國船艦設計的發展,例如全主炮集中配置的方式便為法國海軍最後的兩級主力艦設計所採用; 取代前三角桅杆的新式艦橋,取代舷側炮廓的炮塔式副炮等新設計更是後來所有新戰艦的濫觴。


印象中納爾遜級(HMS Nelson Class)戰列艦的羅德尼號(HMS Rodney)應該是自己製作過的第一艘英艦。大約是中學二年級左右吧,水線船也不過是自己眾多模型愛好之一,雖然,自已對水線船的偏好已逐漸明顯了。那時候最迷日本艦艇,夢想著要把整個聯合艦隊做出來,奈何手頭上沒有多少零用錢可以買模型,因而日本艦以外的船模基本上都不會考慮,但不知何故那時會竟買了一艘英國戰列艦。

記得初開盒時便已為這盒模型的精密感所震撼! – 田宮模型的出品一直超越同儕甚多,這盒模型生產於1972年,但即使放在今天(2010年)也不會比其他新品遜色。當年長谷川、青島及富士美等三社的出品根本就不能與之相提並論。而且田宮模型的價格也便宜(沒記錯應是24港元),即使到今天一般市價也不過是$60~70之譜,對新手來說仍是非常合算的。

當年做船模基本是開盒直做、手塗上色。張線也是大概加上那麼一兩條,而且也是其粗無比的。總之是盡快完成加入艦隊便成了。我的第一艘羅德尼艦便這樣草草完工了。是年我十四歲左右。

由於學業問題,加上亦感到自己技術不濟,我在中四以後至大學畢業前基本上對水線船是只買不砌,當中只有製作一兩艘艦來作技術驗證(水平仍然是見不得人),積存未砌的水線船倒是越來越多了。此情況一直到大學畢業後隨家人移居加拿大。那年學校假期閒在家中,又再打起做模型的念頭。在模型堆中左挑右翻後,手上拿出來的又是羅德尼。

這次製作是我模型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拉膠絲做欄杆、窗戶,銅支做桅杆,幼銅線做錨錬,鑽穿錨孔及炮口等。大部份都是首次嘗試的技巧,而當時我還未知道甚麼是蝕刻片。 當時此艦頗得到好評,也增添了自己的信心。我的模型生命從此再度活躍起來。此後開始接觸網上模型資訊,例如當年的Navis (已關閉)、warship、Digital navy等網站,初次認識到船艦用蝕刻片,進一步的嘗試Scratch building,一隻接一隻的出作品,興奮非常! 是年我25歲,離上次製作此艦相差10年以上。

之後回到香港,在模型比賽中先後認識了一群至今仍是相當熟稔的船友們,前所未有地快樂做模型。加上初踏足職場,雖然收入不多,但手頭總歸比當學生時寬裕,更是放任的買模型。那時候除了上班、拍拖以外,砌船便是頭等大事。這樣的快活時光自然是不會長久。 往後工作壓力漸重,能做模型的時間便不多,結婚生子後情況更壞,砌模型雖然仍然是最大愛好,但在實質生活安排的優先次序漸次下滑,基本上已成為不見陽光的深宵活動。更為可惜的是,原先相熟的模友們不少亦已由於不同原箇先後淡出砌船行列,大家的接觸也越來越少,這條模型路又再孤清起來。

早一段日子(按: 2010/12)當我計劃製作下一艘船時,我在多年來積下的模型庫存中左挑右選,雖然也拿起過一些題材質量俱佳的新產品。但不知甚地,我最後還是把這盒羅德尼拿了出來。打開我的第三盒羅德尼模型,與上次製作此艦相差又逾十多年了,盒內的部件是熟悉的,想起這二十多年來的砌船歷程,看著竟有些異樣的感觸。

線圖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在新的瀏覽器視窗中開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